台湾PMI连续6个月紧缩 制造业对前景看法悲观******
中新社台北1月3日电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3日公布,2022年12月台湾经季节调整后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(PMI)下跌0.2个百分点至43.7%,已连续6个月呈现紧缩。中经院表示,制造业仍在持续节衣缩食、等待曙光。
综合中央社、联合新闻网等台媒报道,中经院调查指出,PMI的五项组成指标中,新增订单、生产与人力雇佣指数呈现紧缩,供应商交货时间指数下降,存货指数紧缩。制造业未来6个月展望指数持续紧缩,但紧缩速度缓步回升至29.3%。2022年12月台湾未经季节调整后的非制造业经理人指数(NMI)则连续2个月扩张,增长1.1个百分点至53.3%。
中经院院长叶俊显指出,尽管2022年12月PMI指数未再大幅下跌,但存在“旺季不旺”的现象。经电话访查,制造业厂商多表示仍在调整库存,新增订单没有增加,也未看到明显的年底拉货效应。叶俊显观察,目前原物料价格上升,但市场需求不确定性高,表现为上游热、下游冷。他提醒,终端业者此时若无法顺利转嫁成本,恐面临资金断链风险。
另据《工商时报》此前报道,台湾制造业对前景看法悲观,预期2023年上半年营运状况将持续紧缩。据中经院2022年12月底公布的“台湾采购经理人营运展望调查”结果,逾500家台湾重点业者预判2023年全球经济仍面临下行风险,企业的营运状况、利润率势必不及2022年。(完)
积极创新参与宏观经济治理的方式******
作者:王欣
据报道,2022年国内有7个城市GDP总量进入2万亿俱乐部,分别为上海、北京、深圳、重庆、广州、苏州和成都。综合分析可以发现,这些城市不仅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,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。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,这些城市在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、优化和倒逼作用方面,已经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实践。
比如,江苏省苏州市的开发强度高、资源约束紧、转型任务重,以占全国0.09%的国土面积创造出了全国约2.1%的经济总量,而且生态环境质量依然保持稳中向好、持续改善态势。究其原因,就在于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,做好了经济与生态的“双面绣”。近年来,苏州整治“散乱污”企业(作坊)4.7万余家,为引进高产出、低污染的项目腾挪了发展空间,抓住治污攻坚与高质量发展互促互利的契合点,形成了一招多赢的局面。
实践证明,在引领、优化和倒逼经济高质量发展,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方面,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有力的抓手,也是重要的推手。关键是务必坚持因地制宜、因时制宜,坚持问题导向、结果导向,全面研究、积极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参与宏观经济治理的方式、手段和途径。
首先,增强系统观念。生态环境保护参与宏观经济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、复杂程度高的长期性系统性工程,绝不能局限于传统思想上的污染防治工作。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、污染治理、生态保护、应对气候变化等,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在多重目标中寻求最佳平衡点,既要“清澈见底”也要“鱼翔浅底”,既要“源头治污”也要“源头清洁”,既要“降碳”也要“增汇”。因此,要认识属地生态环境自然禀赋优势,也要紧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短板,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、优化和倒逼作用,扬长补短,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宏观经济的深度和广度、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力度和速度。
其次,强化攻坚意识。当前,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参与宏观经济治理、促进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,有的人思想认知上还不够全面深刻,甚至仍有误区,而且现实工作中也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矛盾。加上治污攻坚的成效尚不够稳固,在推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仍有不少难关要过,因此,务必保持战略定力,面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更新换代等推进难度较大的工作任务,要统筹各部门政策和力量,密切协同。该依法倒逼的绝不后退一步,该帮助优化的要主动上前一步,该鼓励引领的要争取先人一步,确保步步为营。
第三,突出创新思维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,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,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、循环发展、低碳发展,没有现成的经验做法可供参考和借鉴,况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同,面对的形势和问题也各有所异。因此,务必结合实际,根据属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情况新特点,适时更新理念、创新思维,不断丰富生态环境保护深度参与宏观经济治理的新方式、新手段。比如,国家相继出台了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、金融、投资、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,如果简单地照搬硬套,难免出现“水土不服”等问题,这就需要各地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相关举措,更好地发挥绿色金融的激励与约束作用。(王欣)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